提到印度,不知道您会首先想到什么?是宝莱坞电影还是印度神曲?是印度飞饼还是浓郁的咖喱?是龙象之争,亦或是佛教东传。。。。。。
很多人问我去过印度之后的感受,我也直言不讳,这里绝对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神奇到令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一个像宝莱坞电影一样开挂的国家。
印度门
泰姬陵
初到印度之前,我特意拜读了余秋雨《行者无疆》中对于印度的描绘,余秋雨老师把恒河晨浴,那个在我脑海里想象的美轮美奂的景象,竟然描写的那么不堪。我对印度之旅也开始担心起来,但是还是抱有一丝侥幸,毕竟像西非很多极度落后的国家我都去过了,印度无论如何也要比这些地方强吧,也许抱有这样的侥幸,才让我大跌眼镜!
第一次前往印度,去的是孟买——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商业、金融中心,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上海。初到孟买,我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交通,汽车、三蹦子、自行车、行人甚至是牲畜在路上肆意行走,毫无交规可言。孟买、德里的堵车非常严重,这里的人也异常的急躁,各种车辆,肆意鸣笛,嘈杂至极。对于刚来到这里的人,单单就是这里的车鸣嘈杂,恐怕也早已头痛不已了,更别提过马路了,真是防不胜防,从哪个方向都有可能有车辆冲出,造成致命伤害。在这里还有一个阻碍交通的重要因素,我在印度碰到了好多次,是牛!牛,在印度教里是神物,印度人不吃牛肉、不打牛、不骂牛,车子正常行驶,前面突然冒出了一个牛群,那完了,车子只能在牛群后缓缓而行。牛迈着悠然的步子,尾巴一摆一摆,牛粪沿着牛行进的地方,留下了一条一条清晰的痕迹。对于印度的交通,我印象非常深的还有一次是路过孟买的火车站,看到火车外壁、车顶上有密密麻麻的印度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杂物,跟电视里面的景象一般无二,导游跟我们说即使在外面挂着,也是要买票的,我问如果乘客不小心摔下来致残致死,那怎么办?!
除了交通拥挤,印度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污染,印度的恒河,不用去描述了,大家看看余秋雨先生描写的恒河就知道了。德里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在帝都生活多年,初到德里我居然开始咳嗽和各种不适应。
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人口大国,年印度人口普查的结果是12亿,当然这个数字的可信度有多少,难以得知。印度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国土面积的1/3,虽然中国西部地广人稀,绝大多数人口还是集中到东部沿海地区。中国的一线城市,单从人口数量来说都算得上超级城市,但是来到印度、无论是在德里还是孟买,你第一反应是这里的人太多了,人多且杂乱,毫无秩序。在这里每天,或者可以说时时刻刻都可以看到随地小便的,不管是多么拥挤的公路旁边,只要一背身就可以方便,有的甚至毫无避讳,有的公共厕所更是不敢进,过于恶心,还是不描述细节了,所以我外出的时候,都尽量少喝水,甚至不喝水。
中国人说穷人有一个成语叫做家徒四壁,说明穷的只剩下光秃秃的墙了,但是至少还有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破家,印度的贫民甚至连家徒四壁都是奢望,在路边上总会看到成片成片的窝棚,我也曾闲极无事,站在一个帐篷前,看到一会儿出来一个小孩、一会儿出来一个小孩,直到数到7、8个孩子的时候,接连出来了几个年纪差不多的大人,我就开始凌乱了,这究竟是什么情况,这是一家人还是几家人?!在这么点的窝棚里如何生活,如何能够不尴尬呢?!印度的闲人多,如果哪里有点什么事情,立刻可以引来无数人围观,看热闹。当然闲人多,也会有很多社会问题,比如乞讨者和小偷。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印度小姑娘,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自己,很显然她是希望能够讨得点什么,当我拿出硬币交到小女孩手里的时候,我傻眼了,不知刚刚埋伏在哪里的小孩瞬间把我包围了,要不是印度同伴及时的出现,把他们喝开,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酒店外的平民区
街边随拍
街边随拍
街边随拍
一个中国人来到这里,饮食更是大问题,为什么?!这里的牛肉很少可以吃到,牛是印度教的神物,印度人是不吃的,猪肉也很少可以吃到,因为这里有很多穆斯林。这里鸡肉相对常见,夹杂着浓厚的咖喱的味道,据说印度光咖喱就有两千多种配方。咖喱,实在享受不了。印度人吃饭,喜欢用手抓,当你看到毛茸茸脏兮兮的手抓起饭食的时候,反胃。
除了这些,这里还有令人十分头疼不已的问题,社会治安。当然这里的破案率不高。这里最闻名于世的还是德里“强*之都”的名号,有人能想象一名高官会公开说出“如果你无法阻止强*,那就享受它吧”这样荒唐的话吗?但这确实发生了,而且是在印度。印度中央调查局局长辛哈曾如是说。据媒体爆料,去年印度每22分钟就会发生一起性侵事件。
中国这些年(疫前)每年的出境大*有多万人次,而前往印度的仅仅10余万人次,要知道在国际上“龙”与“象”是被经常拿出来比较的,为什么两国间的民间交往却是如此冷清呢?!我想和印度*府酸葡萄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制约印度发展的原因有很多,都说中国的发展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但为什么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发展却是另一个样子呢?要知道印度在独立之初,与中国相比,印度有英国殖民地留下来的完整的铁路网,人均GDP比重工还要高。我觉得制约印度发展的原因有如下几条,非常的突出:
孟买海边
一、种姓制度。
很难想象,佛教起源于这个国家,佛教是一个提倡众生平等的宗教,但是这里的人却是如此的不平等,一个人出生了以后,他的姓氏就决定了他一生的社会地位。种姓制度极大的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的社会弊病。最初的种姓的分类大致如下: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事贵族和行*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当然社会的发展,现在不同种姓的人不在是按照职业分工不同来定性了,但是他们的姓氏却留下来了,影响他们的一生,比如我们熟知的塔塔,就是印度的一个高级种姓。种姓制度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但是大城市已经有了悄然的变化,印度的新总理莫迪,就是出自低种姓,但其中艰辛,要比高种姓人多得多。
二、宗教问题
印度最主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还有辛克教、佛教等等,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排斥任何宗教,相互尊重写进国家宪法之中的国家。但是希望各宗教和平共处也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各宗教之间的互相仇恨是非常厉害的,如印度教徒对神牛奉若神明,因为牛是他们所崇拜的神的宠物。但是穆斯林习俗是要宰牛吃,两者之间的冲突,很多情况下就是因为牛或者是其他宗教圣物而起。印度历史上很多次宗教的大屠杀都跟这些仇恨有关,每一次类似宗教的问题发生了,*府都要动用很大的资源,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平息下来。
当年英国殖民者从印度撤离,也是因为宗教问题,而设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当时的巴基斯坦由于国土受到印度北部的阻隔,后来分裂而成孟加拉和现在的巴基斯坦。就连他们所尊崇的圣雄甘地,在被枪杀之后,也是按照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不同的丧葬习惯,一部分水葬,一部分土葬。
德里莲花庙
爱情神庙
第三、教育问题
因为印度在基础教育程度普及方面的欠账,这种伴随种姓问题带来的人才的浪费是很可怕的。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印巴语,还有15种主要的方言,相互沟通非常困难。印度人口只有30%的人懂英语,10%左右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如果你教育不是很普及,基础教育不是做得很好,英语不能像我们的普通话全国通行,那么在地域之间的沟通、人民之间的交流还是很有限的。这样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当地特色,地域文化会保留得很好,但是现代化程度、地域之间的沟通肯定要弱一点。这就造成了很多资源的配置,或者说地区之间的合作非常有限。
第四、地区发展不平衡
都说中国的发展极不平衡,其实印度一样,印度的农村地区的贫困是十分可怕的,农业劳作很多地方还是传统农耕,没有现代农业,没有农业机械。在农村地区电力依然贫乏,生活水平十分的贫困。
第五、民族心态
印度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建国之初就曾豪情万丈的喊出那句深深烙在每个现代印度人心底的名言:印度要么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我们中国现在也在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者虽然都是豪情万丈,但是却是有本质的区别。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于此同时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工体系和工业体系,长时间内韬光养晦。而印度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却提出了印度洋就是印度人的大洋,积极*购*备,羽翼未丰,妄想称霸一方。另外,印度的官员似乎缺乏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德里曾经有位市长,在造访上海之前,对媒体发声说,我知道中国发展的不错,上海也不错,但是我觉得上海与德里相比还是至少落后30年,等真正到访上海之后,这位市长的冲击太大,回国后悻悻然的说我觉得德里与上海相比是有差距的,显然德里是落后的一方。
在这里我要由衷地地感谢*府,感谢*,如果没有她强有力的领导,也许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如印度一般;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如印度一般。。。。。。印度归来,可以说是三观尽变,我现在强烈地认识一个人口大国,尤其又涉及到民族、宗教等问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是绝对不行的。我发现我是如此地深爱自己的国家、深爱自己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