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答案是:不能。流行病学研究通常不会直接采用污染物的浓度来作为分析依据,因为每个人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都是不同的,和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这就涉及到一个流行病学研究当中很常见的一个概念:暴露(Exposure),一个人实际接触到的*物总量不但和他所处的微环境内的污染物浓度有关,还和他呆在这个微环境内的时间有关联,这两个因素加起来才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暴露水平。
“如果你必须找到某个人,你会在哪个时间去哪个地方找他呢?”这是UCLA环境与健康科学系副教授朱怡芳给大家提出的问题,最佳答案是凌晨3点去他家敲门,因为他最有可能在那个时间点出现在那个地方。这不是脑筋急转弯,而是研究环境污染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者必须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他们必须首先弄清被研究者一天24小时都是在哪里度过的,才能准确地估算出被研究者的暴露水平。
比如,一个常年在一家允许吸烟的酒吧工作的酒保和一个居住在煤电厂附近的普通居民哪一个受到的危害最多?答案几乎肯定是前者,即使前者位于全世界空气最干净的青藏高原也是如此,原因就在于前者的工作场所空气质量很糟糕,导致他实际接触到的有害气体要比后者多得多。
朱怡芳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一个普通美国人90%左右的时间都是呆在室内的,室内微环境的污染物浓度既有可能比室外高,也有可能比室外低,所以评价一个人的危险系数绝不能只看大气污染物浓度,而是要和他本人的生活习惯联系起来。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工作单位允许吸烟,或者他经常在充满油烟的厨房里忙碌,那么他的暴露水平就会高于室外PM2.5显示出来的数值。如果这个人平时不怎么出门,家里又经常开着一台高效空气净化器,那么他的暴露水平就会低于室外PM2.5数值。
“暴露”概念的引入不光能让流行病学调查更加准确可靠,还能帮助我们科学地规划自己的日常行为,更有效地减少空气污染对自身的危害。比如,如果你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开车上下班,那么就必须加倍重视车内微环境的空气质量。朱怡芳教授的研究显示,在洛杉矶地区汽车内的污染物浓度通常是大气背景浓度的10倍,原因在于公路上汽车尾气含量很高,道路扬尘也很厉害。但考虑到洛杉矶地区的大气PM2.5平均浓度比中国低很多,这个结论不一定适合中国。
再比如,如果你呆在家里的时间更多,那就必须想办法减少室内污染源的排放。除了吸烟和烹饪这两种最常见的污染源之外,焚香、日用化学品(包括干洗剂、墙壁涂料和家用杀虫剂)和不合格家具(会产生甲醛)等也是必须引起重视的室内污染源,否则的话室外空气再好也没用。
无论是汽车还是室内都可以采用高效空气净化器来净化空气,但一般家用空气净化器都是内循环,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是除不掉的。通常情况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大致会在-ppm的范围内浮动,虽然还不至于对人体产生永久性的伤害,但过高的浓度会让人昏昏欲睡,影响工作效率,尤其是在开车时必须提高警惕,这就是为什么购买空气净化器时应该尽量选择换气效率高,也就是“洁净空气输出率”(CADR)数值高的机器,这样就可以在保持一定通风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室内或者车内的空气清洁。
结论:个人自救虽然很重要,但很难保证面面俱到,所以关键还是要想办法让室外空气变得清洁。全球气候变化虽然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之一,但人类在短时间内恐怕很难扭转局面,必须想办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就需要借助法律的力量。
(节选自《空气污染,我们认识里的误区》,全文见本周新刊《年的绅士养成体系:去英国读中学》。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为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袁越,是UCLA清洁空气科研教育中心空气质量管理培训项目的学员之一。新一期培训项目暂定于年夏季举行,稍后将推送更多详细信息,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