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
如何冲刺
“PM2.5浓度下降”的全年目标
为了让蓝天更多
南京江宁区向科技借力
装上了“智慧大脑”
“今年以来,江宁区大气污染防治形式严峻,截至8月底,尽管PM2.5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比下降11.8%,但空气优良率距离72%的市考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南京市江宁生态环境局污防科科长项华均说,目前,江宁区城市大气污染呈现出臭氧污染日趋加重等新特征。
面对新问题,江宁区针对能源结构调整、重点行业深度减排、VOCs污染治理、餐饮油烟、工地扬尘、渣土运输、机动车排放等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精准施策、铁腕治理、从严管控。
为了做好这些,江宁区向科技“借力”!
这个“借力”,来自一个天、空、地一体化的大数据智能分析、精准查找污染源系统的布设。
在江宁,大气监测点位已经达到个,全部接入了大气热点网格化监管系统。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反演技术,全区综合选取污染浓度最高、污染排放最重、污染排放强度大的33个热点区域,涵盖10个街道、5大园区、个社区,实现区域大气监测全覆盖,并向各级监管部门开放平台。
在百家湖片区监测点可以看到,微型监测站按3×3千米范围布设,形成矩阵后,具备了大气环境质量全景展示、报警信息手机APP推送、报警信息处理反馈、空气质量排名及成因分析等功能。
另外,针对个大气监测点位,江宁共配备了多名网格员,网格员通过手机收到污染预警推送后,针对工地扬尘、道路扬尘、居民大灶、工业废气、VOCs排放、垃圾焚烧、工业锅炉等问题,都能及时赶赴现场处理并上传结果。
通过江宁大气监测系统记录看到,9月4日0:00,秣陵街道苏源大道附近发生PM2.5超标报警。网格员俞祖清手机接收到该条报警信息,利用手机app导航到现场排查发现,康士洁洗涤服务有限公司生物质锅炉未改造完成,锅炉燃烧废气不达标,立即要求其停工,并将该问题反馈至环保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处理,停工后该区域数据区域逐渐恢复正常。
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监测站24小时紧盯网格内空气,能精准发现区域内空气质量异常,智能分析污染成因,从而使环境监管做到靶向精准、有的放矢。”
自大气热点网格化监管系统投入试运行以来,江宁区网格员依据报警信息共发现工地扬尘、道路扬尘、工业废气等各类问题余处。
下一步
江宁区还将依托区大环保指挥中心
把现有的工业污染源监控系统
餐饮油烟监控系统
智慧工地监控系统
蓝天卫士监控系统等
整合进网格化监管平台
有效利用各类数据
全面准确掌控辖区污染状况
全方位、立体化感知生态环境变化
从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精准有序的治理
更
多
精
彩
请扫描右边
导读
所有峰峰车主注意!
今日(3月4日)是峰峰单双限行首日。2月28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决定在市主城区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通过历时近两年的集中联合攻关,昨日(3日),专家表示,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
1
大气重污染主因:远超环境承载力的污染排放强度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形成的主因。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认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偏重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交通结构,导致单位国土面积煤炭消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钢铁、焦炭、玻璃、原料药等产量均占全国40%以上,大宗物料80%依靠柴油货车运输。
从时间分布上看,受采暖影响,秋冬季一次细颗粒物(PM2.5)和有机碳、黑碳等组分的月均排放水平是非采暖季的1.5至4倍,而保定等散煤用量大的城市,上述污染物在秋冬季的排放水平更高。
从空间分布上看,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城市为唐山、天津、石家庄、邯郸、淄博。
从行业分布来看,钢铁及焦化行业主要分布在唐山和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玻璃行业集中在邢台、淄博等地,石化化工主要集中在淄博、天津、沧州、石家庄等地。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标(每立方米35微克)约束下,一次PM2.5、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氨气(NH3)等污染物排放量仍远超环境容量。
2
重污染形成诱因: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快速累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背风坡”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削弱了该地区秋冬季盛行西北季风的作用,“弱风区”特征明显,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差。在当前高强度的污染物排放背景下,一旦出现不利气象条件,极容易产生本地积累型污染。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城市污染程度受到整个区域的传输影响,全年平均贡献约为20%至30%。
3
二次转化是京津冀大气污染积累过程中爆发式增长的动力专家认为,PM2.5二次转化微观机理十分复杂,硝酸盐、硫酸盐、铵盐和二次有机物等组分快速生成助推了PM2.5爆发式增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中NH3的浓度显著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处于富氨状态,近年来区域内二氧化硫的浓度不断下降,大气中NH3的浓度不降反升,更加有利于硝酸盐的形成。
年10月至年3月初的秋冬季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出现23次区域重污染过程。对23次污染过程的精细化定量化分析表明,每次污染过程都可以解释为污染物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来源:中新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平台推出栏目,无论网友有各种帮忙:寻物启事,招领启示,寻人启事等等,都可免费帮您发布!
有事您说话:weixin(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