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题目:ImportanceofmeteorologyinairpollutioneventsduringthecitylockdownforCOVID-19inHubeiProvince,CentralChina
作者:LijuanShen
第一作者单位: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nForecastandEvaluationofMeteorologicalDisasters,KeyLaboratoryforAerosol-Cloud-PrecipitationoftheChinaMeteorologicalAdministration,PREMIC,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Nanjing,China
发表期刊: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
发表年份:
年初疫情爆发,我国实施了严格的封禁。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CEC)COVID-19封禁期间(年1月24日~2月29日)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和埃指数(AE)分别下降和上升,湖北和武汉的AOD(AE)值分别下降(上升)39.2%(29.4%)和31.0%(45.3%)。封禁期间,地表PM2.5在CEC上空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华北和华东地区PM2.5浓度较高。特别是华中地区湖北省的低平原地区,PM2.5浓度相对较高。
湖北中部的低平原检测到6次异常的PM2.5污染事件,每小时浓度高于75μg/m3。偏北/东风占主导地位为代表I型污染,而风速出现负异常被归类为II型污染。Ⅰ型的特点是长程的来自上游CEC源区的空气污染物输送,然后汇聚到下游湖北受体区。与I型事件相比,II型事件与污染发生时的弱风速和稀少降雨有关,揭示了湖北局地PM2.5累积的可能作用。而尽管主要污染物大量减少,但由于气象条件停滞不前,本地空气污染物在II型中占主导地位。据计算,在I型和II型污染期间,PM2.5浓度增加了79.8–96.1%和75.5–82.6%,因此,大气污染物的长程输送对湖北省PM2.5污染贡献较大。
虽然CEC各省份同期全部进入封禁状态,但区域气象条件导致CEC北部地区PM2.5空气污染积聚。湖北上风区是I类污染发生前24小时PM2.5浓度高的污染最严重地区;这些污染地块随北风向南移动,最终到达湖北,其中PM2.5浓度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
利用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发现50%的污染事件与上游CEC源区大气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有关,然后这些污染物在下游湖北受体区汇聚。然而,由于气象条件停滞不前,局部污染在其余时间段占主导地位。大气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对湖北省PM2.5的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了气象学在我国区域空气质量中的特殊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洁期和I型期间不存在气温逆温层,而II型期间气温逆温低于hPa,表明地表附近的稳定天气条件抑制了空气污染物的垂直扩散。与清洁空气期相比,Ⅰ型污染极压等值线具有较强的风场特征,在hpa时风速急剧增大。在I型污染期间出现的水平风垂直结构可能会导致区域输送空气污染物的向下混合。与Ⅰ型相比,Ⅱ型污染期的风速明显弱于清洁期,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局地积累,并伴有逆温层。此外,两种污染类型的风辐合,特别是在较厚层中辐合较大的I型,促进了PM2.5在湖北地表附近的累积,环境PM2.5浓度升高,从而导致空气污染。
在这两种污染类型中,武汉地区中PM2.5的主要化学成分变化显著。与平均值相比,在I型和II型污染期间,次要无机物(SO24-、NO3-和NH4+)浓度分别增加了85.9–.4%和76.1–.2%,有机碳浓度分别增加了0.7–.4%和28.0–.8%,这证实了在局部污染事件期间,二次PM2.5的形成增强。湖北省静稳的气候条件和降水稀少是Ⅱ型过程中二次污染的主要驱动力。硫酸盐和有机物的含量增加了碳和二次无机气溶胶,我国东部COVID-19封禁期间的霾事件是由大气氧化能力的增加推动的,而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二次污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