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在中国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碳中和、碳达峰”作为热点话题一再被讨论。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们能做些什么?
做好碳中和有两个方面,一是节能减排,二是固碳。节能减排大家好理解,也就是通过工业节能降耗措施、降低生物源排放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能降耗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什么是固碳呢?
固碳也叫碳封存,是指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碳含量的措施,能够将多余的碳封存起来,不排放到大气中。
目前主要有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两种方式。物理固碳是将CO2长期存储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而生物固碳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和土壤里。
在生物固碳方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植树造林,依靠植物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就是“森林碳汇”,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调节气候,缓解全球变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实,除了森林,海洋也是碳汇的另一个大功臣。
神奇的“蓝碳”
海洋碳汇,又称“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蓝碳”是相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固定的“绿碳”概念提出来的。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会发布了《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正式提出了蓝碳的概念。报告指出,在世界上每年捕获的碳,即光合作用捕获的碳中,一半以上(55%)由海洋生物捕获。
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是海岸带最具固碳效率的三大生态系统,统称为“蓝色碳汇”。虽然这三类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不到海床的0.5%,植物生物量只占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其碳储量却高达海洋碳储量的50%以上,甚至可能高达71%。
蓝碳储存时间长、容量大
来看一组数据:
海洋储存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
容量约是陆地碳库的20倍,
大气碳库的50倍;
海洋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
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洋的固碳能力约为万亿吨,年新增储存能力约5亿-6亿吨。海洋在调解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效应方面作用巨大。海洋植物每年可从大气中吸收2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红树林、盐沼地和海草床存储了海底埋藏的碳的一半,其每年可存储16.5亿吨二氧化碳,几乎占全球交通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一半,成为地球上最密集的碳储存器。
渔业碳汇
专家指出,碳汇渔业就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水生生物产品,将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可以把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的生产活动。由于在海洋中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碳汇功能,可能形成海洋碳汇,因此渔业碳汇也可被通俗地称为“不投饵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捕捞渔业与人工渔樵等,在净化海洋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率的同时,增强生物碳汇功能,实现对海洋空间资源的立体开发。
近年来,由于滩涂围垦、资源过度利用、水体污染等原因,致使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退化,面积减少。不仅需要对现有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区域进行保护和管理,也需要对受损区域进行最大程度的恢复;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利用经济手段,避免人为过度开发,提升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潜力,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青创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