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连线答记者问
封面新闻记者陈彦霏摄影报道
11月25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对近日四川遭遇今年第一轮秋冬季区域性污染天气过程的原因,发布会连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作解答,他表示此次较长时间污染天气成因主要有4个,且对比年同类污染情况在气象条件上更不利,但实际污染天数比预测减少21天。
贺克斌介绍,11月11-16日,四川盆地出现今年秋冬季首次连片污染过程,涉及16个城市,一共出现53天污染。上一次出现该情况还是年,涉及12个城市,一共出现73天污染,包括重污染3天,中度污染13天,轻度污染57天。通过两次污染过程对比,整体判断这一次气象条件比上次更不利,但结果不一样,因为通过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科技支撑和管控机制,应急管控起到了削峰、延时和抢回一些优良天的基本效果。
据贺克斌介绍,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预警预报和短期应对的综合措施,全省的重度、中度、轻度污染,比预测少了3天、6天和12天,各个城市的实测浓度比预测下降了6%~12%。二是全省提前发布预警,各地立即开始管控,使污染形成推迟3天,降低了基本浓度,也拉低了后续污染峰值。三是预测所有城市总的污染天数会达到74天,实际污染天数减少了21天。
“整体来说,这次污染过程对比年,是四川盆地长期减排和短期应对能力提升起到的综合效果。”贺克斌说,他以成都为例,对比年污染过程,发现这次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更为不利。
贺克斌分析,大气环境容量可以综合反应气象条件,本次环境容量下降了约17.5%,也就是说在大气环境的污染排放容纳能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这次实际发生的污染程度明显低于了年同类型污染过程。经过计算,按照年成都的排放强度和总量来分析,本次污染过程排放强度加上气象表现,成都市污染浓度还会上升16%。说明经过5年多开展系统性大气污染治理,科技支撑和短期应急能力的不断提升,对降低污染程度和峰值具有积极作用,要有充分信心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贺克斌总结,这次四川盆地形成区域性、持续时间相对比较长的污染天气过程,主要有4个方面原因:一是盆地内污染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这是引发污染过程的基本条件;二是盆地大气环境受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影响,特别是二次转化提升快、占比高,会在某些时段出现峰值;三是四川盆地的特殊地形,传输影响明显,其传输过程在全国来讲也具有特殊性;四是不利气象条件和盆地的特殊地形共同作用下,客观降低了特定时段的环境容量,助推形成高污染,同时在高湿环境下会加快污染物二次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