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大气环境监测室
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
精细精准精致
用科技守卫上海蓝天
从上海市pm2.5监测数据的实时发布到pm2.5来源解析工作的业务化展开,再到pm2.5与o3协同防控复合型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从上海市空气质量多因子分时段的精细化预报到长三角区域预测预报工作的有序推进,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环境监测室(以下简称“大气室”)这支年轻的队伍,始终走在大气监测的最前沿,不辞辛劳、积极创新,为上海市和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在这支团队的努力下,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已从单一的一周潜势预报,发展到72小时分时段预报、7-10天中期预报,再到高污染临近预报等多尺度全方位的短中长期预报业务体系。城市预报业务逐年丰富,预报准确率逐年提升。
同时,作为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这支队伍成功为青奥会、北京apec、上海马拉松、苏州16+1、苏州世乒赛、世界互联网大会、杭州g20峰会、武汉军运会、厦门金砖峰会、青岛峰会、上海进博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提供了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服务,为区域空气质量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空气质量预报技术支持,有效推进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牵头并联合江苏和浙江监测部门共同开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监测预报标准体系建设,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国家重大战略,启动一体化示范区统一业务化预报,这是全国首次打破行政区划的区县尺度预报。
以来,历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大气室以“精准监测、精准预报,支撑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为目标,组建预测预报小组、监测分析小组、监测质控小组和污染源监控小组,以精湛的业务、过硬的技术全力守卫上海的蓝天白云。预报小组克服“秋冬转换季气象形势多变、预报难度大”的困难,实现“过程预报准确率%”。监测分析组24小时连轴转,科学运用监测数据,精准研判污染问题,每天向有关部门专题汇报,为精准控污指明了方向与重点。
由于大气室在全国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
(二)
为深入研究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对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大气室与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所、上海市民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中国环科院、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多家科研高校机构合作开展了车载系留气球大气污染垂直观测,打造国内领先的“边界层大气垂直观测基地”,成为上海市大气环境监测领域的一支“特种部队”。
系留气球大气垂直观测工作是一项技术要求高、现场作业条件艰苦的工作。冬季观测逢上海最为寒冷的时段,夜间气温经常会降到零下几度,给24小时连续观测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但大气室这支队伍坚守在寒风凌冽的第一线,夜以继日。为研究大气垂直廓线,开展24小时连续观测必不可少。24小时观测一般凌晨四点开始,一直到夜晚12点结束,这给已经连续高强度工作多日的现场工作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现场没有一个人退缩,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们战高温、斗严寒,克服现场恶劣的工作环境,每次外场实验几乎都要连续奋战1个多月。为了每一次升空,他们反复检查仪器性能,不放过任何一点瑕疵。
系留气球平台于年、年、年、年和年在上海先后完成了3次冬季气溶胶污染和2次夏季臭氧污染垂直观测试验研究,连续攻克了高空与地面不间断供电、数据实时传输等多重技术难关,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一套以数值模型预报为指导、地基观测设备实时配套的近低空大气垂直科学观测方案,成功捕捉到高空污染水平输送、高架污染源扩散等重要的大气污染现象和过程,弥补了在大气边界层高度长时间连续稳定观测的空白。
年12月,大气室团队首次将这个系统移植到京津冀地区,成功获得冬季重污染期间点面结合、三维立体的大气污染垂直分布信息。
(三)
持续推进大气监测体系创新发展,在重点产业园区监控网络建设管理与预警溯源应用取得突破。重点产业园区监控网络基本建成,数据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实现快速报警、全年报警千余次,完善污染快报专报制度。工业区大气特征污染监控预警体系先后荣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专业“全国vocs监测与治理创新成果优秀创新管理奖”,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二等奖。
持续推进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和源解析工作。建立污染源排放清单持续动态更新机制,推动污染源排放清单在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抓住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难点问题,推进传感器新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率先开展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监测工作。建立包括余个建筑工地和余个道路扬尘点位的完善的扬尘监测网络体系,并进一步将道路扬尘监测点位转型升级为车载移动监测系统,助推精准治污。
稳步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东滩大气超级站建设和生态环境部青浦淀山湖科学观测站建设,推进大气监测体系的前瞻性创新发展,为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四)
大气室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由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领衔,国内多名知名院士和专家进站指导,积极开展合作研究,推动公众服务标准化试点,推进上海市大气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创新发展,成为大气监测预警科研创新的重要科技孵化平台,推动了国家环境保护长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上海淀山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等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创新平台的建设,全力服务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重大战略行动。
大气室承担了“上海市pm2.5动态来源解析和环境承载力研究”“上海市臭氧污染特征与预警预报研究”、“上海大气pm2.5和o3精细化监测预报及关键前体污染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国家和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参与了原环保部环境公益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将上海市大气环境监测和应用研究进一步推向创新转型发展,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指导业务、辐射全国。大气室承担和参与的项目,荣获原环保部科技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
在发布空气质量信息工作中,大气室始终秉承“群众认为怎么方便,我们就怎么做”的服务理念。~年,除了原有的手机app等媒介渠道外,又创新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