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各地中考在出分后,一部分平日里物理、化学学得不错的学生或在中考前模拟检测中理科综合考得不错的学生,往往发现这样一种“莫名”的现象——自己的中考理科综合成绩比自己平时的水平好像“低一个档次”。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一些学生在中考估分的过程中,便已经发现了自己这种现象的“前兆”——通过对答案、估分,突然发现自己总在一些小细节上“出错”,这些“出错的细节”累积多了,自己所扣的分也就跟着多了。
看来,细节对中考理科综合试卷的答题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平时越是多在细节上加以注意,自己的“扫错行动”就越彻底,到了中考便有越多的优势;否则,自己只能“在不知不觉中减一些分”。
中考题,既考查大家的基础功底是否扎实,又考查大家是否认真细心。下面,以今年河北中考理科综合试卷的选择题为样本,为大家大致梳理一下在中考理科综合试卷上应加以注意的一些重要细节,大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下图,第2题考查大家的化学实验操作规范,大家一定要重视这部分内容,毕竟到了高中阶段,大家仍然离不开化学实验的操作。
B选项的操作步骤非常合理,故此题选B。几乎没有学生选A选项,因为A中的操作错误太多了——倾倒化学试剂瓶中的液体,应该让试剂瓶贴近烧杯,而不是“隔空倒”;试剂瓶的盖子应竖直倒扣在实验台上,像图中这样则容易污染试剂瓶中的化学药品;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的标签应正对手掌心,一旦液体为腐蚀性液体,则有可能腐蚀标签。
C选项中,试管中所加热的液体所占试管的容积应小于三分之一;D选项中,稀释浓硫酸的次序正好颠倒,这样只能导致稀释的过程不安全,正确做法应是把浓硫酸缓缓倒入水中才对。
对第四题来说,似乎“没有正确选项”。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在C选项中所提到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没有单位的,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些比较聪明的考生,便能够直接在本试卷上方的“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中看出,相对原子质量根本不带单位,故C中说的“单位为g”显然不对。
下面的第6题,也有些学生错选了B。这句话看上去“好像没啥问题”,但经过仔细分析后,便不难觉得,经过“粗盐提纯”的步骤之后,最后过滤出的物质不仅仅只有氯化钠,而且还应有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离子,因此B的说法太过片面,正确说法应是“提取到纯净的盐类”。第七题考查对“溶解度”的概念,同时也非常容易在一些小细节上“设埋伏”。比如,同为氯化钠、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若想比较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那么必须有前提才能对比。而在B选项中,并没提到“溶液质量相等”或“溶剂质量相等”等限制性条件,仅仅凭借温度、溶解度图像,根本无法判断哪种溶液的量多、量少,故无法判断哪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大。故B错。
第十题是一道理化综合题。B中,经过加热,根本无法消除霉菌,故不可食用,不合理;在D选项中,大家应能够把握“题中句子的含义”,在题中,“距离支点近一些”则表示“力臂小”,这点大家的思路千万要转过弯来。第11题中,冰是晶体,故A错;石墨是导体,故B错;矿泉水是混合物,故D错。
下面的第13题中,“墨水扩散快慢”只跟“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跟分子体积、分子间隔均无关。
第14题中的B不严密,因为“水蒸气”不一定来自空气,也可能来自口腔。
若想答对第17题,则需要在平时透彻地掌握好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三种现象的本质,才能够与实际现象相结合,作出正确判断。
在第18题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是法拉第,故A错;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应制作出发电机,故B错,能量转化次序正好说反了;C中并没有强调“沿着切割磁感线方向运动”,因此若运动方向没有切割磁感线,那么根本不会产生出感应电流,故C错。
下面的第20题,考查“物态变化”相关知识。在这道题中,大家容易产生的误区则是“容易认为冰盐水混合物与易拉罐底部产生的白霜会相互接触”,实际上,冰盐水混合物在本实验中只起到“制冷”的作用,根本不会接触到底部的白霜,且白霜的形成也只来源于空气中的水蒸气,跟“冰盐水混合物”无关。
第21题中,A图中主要反映的是“液体压强跟液体的深度之间的关系”,C中所反映的是“大气压强”,两者均跟“伯努利原理”无关,故此题不能选AC。
第22题,有些学生漏选了D,认为D错误。考完后,这些学生道出了心中的真实想法:既然D选项所反映的等效电路图应为“定值电阻跟一个滑动变阻器相并联”,那么,分析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在两个极值状态下电路中的电流值,再看看题中D选项中的这个电流值在不在“两个极值的范围内”不就行了吗?
凡是这样想的考生,此题都没选D,看来“极值分析”的方法显然不适合此题的D选项分析,且还容易把考生“引入歧途”。毕竟D选项所描述的是一个并联电路,总电阻、各支路电阻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符合
的关系。那该用怎样的方法呢?
大家不妨尝试着用一种“倒推”的方法。先假设D选项中的总电流值符合题意,再由此经过一步步计算,逐渐推导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内的电阻是否在其“电阻值”变化范围内,若在这个范围内,则说明最初的假设成立。经过计算,便可得知D选项所描述的情形存在,符合题意。此题很多考生都只选了B,没有选D。大家千万不要用“极值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此题的D选项。
下面填空题的第25题,主要考查大家关于“惯性”相关的知识。
第一个空问考生其中的“修理原理”,很多考生脑子里明白是怎么回事,可在语言上却无法顺利表达,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应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则说明学生平时应锻炼自己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对这个空来说,则可以表达成“斧头随着斧柄一同向下运动,当斧柄突然停止时,斧头由于惯性,却仍然保持着先前的运动状态,因而牢牢地套在斧柄上”。
并且大家还应注意,既然此题考查惯性,那么考生在语言表达上千万不要出现“受到惯性作用”或者“受到惯性力”这样一些有悖于科学的言语。在考试中答题,更要注意讲究科学的严谨、用语规范。
第二个空,只有填“运动”,才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整个修理的过程来,填“静止”则体现不出修理的过程。
第27题的第一个空,大家一定要注意,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千万不要记错、写错。
下面第29题的第一问,有些考生则有些“发懵”,不知道从何抓起。
首先,大家应懂得在考前多复习一下教材上的一些基础知识,不要“一味地专攻难题”;其次,大家应想到,天然纤维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这点跟合成纤维有所不同。那么,化学课上曾学过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则是用“点燃”的方法来检验,当闻到有“烧焦羽毛气味”产生时,便可鉴定该物质为天然纤维,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下面第30题的第一个空,有些考生也容易写成“分液漏斗”,而插图中的这个漏斗的颈部并没有活塞,所以它并不是分液漏斗,而是“长颈漏斗”。
在插图甲中,所用的收集气体的方法为“向上排空气法”,主要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且不跟空气内主要成分相反应的气体。这一点,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要跟“向下排空气法”相混淆。
上面第31题的一个小条件“配置波尔多液所用的原料”,恐怕也难倒了一部分考生——不知道B、D两种物质分别是什么。还有一些考生经过推断,推断出B物质为硫酸铜,可D物质的推断却怎么都没思路,从而无法写出第4问的化学方程式。(D为氢氧化钙)
毕竟这是化学教材中的一个小细节知识点,只有在考前复习中注意到了,到了考试中才不容易因此而减分。因此,教材中的一些细微的知识点,大家在考前千万不要忽视。
第32题是一道光学实验题。
第一问对大家来说比较简单,但大家在答题过程中容易做到“不严谨”。在这一问,大家必须要在自己的答案中体现出“蜡烛火焰的中心”“凸透镜中心”以及“光屏中心”这些短语中的“中心”一词来,否则只能给人“高度上随便摆放”的印象,不符合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且答光学实验题,其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应找到“凸透镜的焦距值”,这样一来,下面的步骤才能够更顺利。
而通过对这道光学实验题的观察,便不难发现这道光学实验题似乎跟很多年前上海中考物理考试卷中的一道光学实验题非常相像,都非常注重对“专题的总结”。由此,那些七八年级的学生将来在进行中考总复习时,便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认真记录、复习、总结老师在课上给大家总结过的一些重点专题;
2、大家平时的刷题练习中,不要仅仅拘泥于本省份的中考真题,而是要适当地兼顾一下其他省份的中考真题,毕竟各省份之间的中考题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上面第33题的第一问中,细心的考生通过注意观察,便不难观察出,该天平的“平衡指针”并未指向中心位置。因此,接下来只有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平衡指针指向中心位置”,才能够继续进行实验下面的步骤。这也同样符合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并且,通过对今年中考物理实验题的大致分析,大家不难发现,这套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物理实验题并没有“力学实验题”,反而增加了“光学实验题”以及“密度实验题”。由此,七八年级的学生在将来进行中考总复习时,应注意:虽然力学、电学永远是中考物理复习的复习重点,但是大家也千万不要忽视了声、光、电磁波、物态变化、密度这样一些“相对零散、细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中考试卷中,也难免会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
第34题是一道电学实验题。
在“通过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中,大家千万不要在图中出现交叉导线,且电流表的量程也一定要选对。
在“拓展”部分,大家一定要把每一种可能的情况考虑全面,且还要注意RxR1这个小细节。
通过上面的第34、35题,大家还能够总结出这样一个经验——在题中经过推理、分析、探究而得出的一些二级结论,有时候能够直接用到此题的后半部分。这点,也在考查大家的“灵活运用能力”。
下面的第36题,是一道化学计算题。
在计算题中所给的数据中,大家必须要清楚,只有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才能够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而不能选用“过量的稀盐酸”代入。若想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的物质,必须得是全部反应且在题中有所提示数据的物质才行。
第37题的第一问,大家要学会把起重机以及所提升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用“整体分析法”来解题,更容易一些。大家这方面千万不要考虑过多。
且在机械的分析中,大家还必须考虑绳子的段数,这也能够影响到F的速度大小。
所有的数据,必须化简成国际单位制(米、秒、千克)再进行计算,最后结果也一定要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
第38题的第二问,大家还要考虑到物理实验的“安全原则”,凡是导致电路中的电流超过电器元件的额定电流的因素,大家一定要考虑到并果断排除。而“安全因素”则是很多考生在电学实验题、计算题中非常容易忽略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