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克斌很忙。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是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的权威专家。教学之外,他还承担着国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专题,从事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污染源识别与管控研究。可以说,当前中国环境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区域中,都有他的身影。
这五年,贺克斌的行程单上,成都是“热点”之一,最多的时候,一周来了三次。贺克斌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但密集来成都,并不仅仅为了回家。
他是成都大气污染治理的深度参与者和见证者:
从天到天,这五年,成都的优良天屡屡刷新纪录;
从63微克/立方米到43微克/立方米,这五年,主要污染物PM2.5的年均浓度持续降低;
这五年,成都更是首次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年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国务院通报奖励
……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
在贺克斌看来,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个“五年规划”串起来的,站在“十三五”末的时间节点,PM2.5降幅指标和优良天数指标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成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下一个五年,成都关键是要做好PM2.5与臭氧防治协同、蓝天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NOx与VOCs减排的三大协同,为大气污染防治贡献更多的‘成都经验’。”
“偷听者”的忧与喜
为成都首次全面消除重污染天献策
年夏末,从成都一路向北,踏入清华校门的贺克斌可能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所选择的“环境工程”这门新兴学科之路,会一走就是30余年。
“从年以来,成都的主要污染物PM2.5浓度就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但是前两年下降速度较快,到年下降速度便处于相对瓶颈阶段,这说明治理难度越往后就越大。”贺克斌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件趣事:去国外开会回来的摆渡车上,有人有感于发达国家某些地方不及国内,比如Wi-Fi信号,“我去吃一碗拉面,十块钱一碗的那种店,Wi-Fi信号都很好,还是免费的”。旁边有人叹口气说,“今儿这空气质量又不怎么样,咱就是这点还不如人家。”
怎么才能啃下PM2.5这块“硬骨头”?贺克斌明白,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相对闭塞的盆地地形,常年处于静风少风的气象状况等,使得成都的先天扩散条件较差,面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巨大挑战,成都如何破题?
年6月,成都正式出台《实施“成都治霾十条”推进铁腕治霾工作方案》、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邀请了国内顶尖环境领域专家团对成都大气“把脉问诊”,共同打响蓝天保卫战。事实上,每一微克污染物浓度的改变,背后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转型、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等。这其中,专家团的“把脉问诊”,是“对症下药”的重要支撑,而贺克斌,就是智囊团中的一员。
“对现在的大气污染治理形势来说,仅仅靠限产限行是不够的,要代之以精准管控,利用大数据和高科技手段开展源解析。”年11月5日,四川出现秋冬季第一次区域性污染过程,四天后,贺克斌走上了“四川省推动绿色发展专题研讨班”讲台,为家乡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带来前沿的操作指导的同时,也提出了科技治霾的新举措。
差异化、精细化、动态化,这几个关键词在年6月召开的成都科技治霾国际峰会上,再次被贺克斌提及,这也成为成都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的关键词。同年10月,贺克斌接过成都市大气复合污染研究和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聘书,更是频繁往返于北京和成都之间,带领团队助力成都大气污染防控年度工作方案、夏季臭氧污染防控专项行动方案以及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控攻坚方案等等。最频繁的一周,贺克斌来了三次成都,“空中飞人”的称号也成了成都环保领域对他的别称。
作为成都大气污染治理的“把脉问诊”者,贺克斌如何评价成都这5年的成绩?
当回答记者这一问题时,贺克斌用一组数据来回答:从年到年,成都大气环境改善幅度非常明显,优良天数从天增至天,PM2.5年均浓度降至43微克/立方米,首次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
同样是在飞机上,前排的两人在寒暄,“好像这两年空气质量变好了?”“是啊,我这一个冬天都没戴口罩。”再次扮演了“偷听者”角色的贺克斌,偷偷笑了,“这说明市民认同成都空气质量的改善成效。”
“回家的感觉真好!”
公园城市示范区让成都更“安逸”
记者发现,作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领域权威专家,无论贺克斌出现在哪里,“PM2.5该怎么降”“雾霾什么时候能治好”都是被提及最多的问题,而最近两年,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