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华课题组发文揭示碳中和背景下我国中长期 [复制链接]

1#
①年度“科技成果评价(VOCs)工作“申报通知②年度“VOCs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新会员“招募通知③年度“挥发性有机物(VOCs)防治领域团体标准立项“征集通知④VOCsChina“一会两展”(VOCs科技大会VOCs防治展恶臭防治展)火热报名中

⑤关于开展会员单位宣传资料征集的函(中环联大气函〔〕1号)

⑥《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技术规程》全国征集优秀参编单位

⑦关于征聘“中华环保联合会VOCs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专家库专家”(首批)的通知

今日正文

▼▼▼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与环境学院贺克斌院士课题组合作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ScienceReview)在线发表题为《碳中和背景下中国-年PM2.5空气质量改善路径》的论文,首次定量揭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及重点区域-年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路径,指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未来空气质量根本改善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程静,同丹,张强(通讯),贺克斌

ABSTRACT

摘要

近年来,中国推出的一系列清洁空气*策使全国PM2.5浓度持续下降,这些*策主要通过末端治理(指在燃烧/生产过程的末端,针对产生的污染物开发并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实现了污染物的减排和空气质量的改善。未来中国PM2.5空气质量若要进一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导值,可能就要取决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对空气质量的协同改善。该研究通过组合不同全球和区域气候目标下的能源情景(参考能源、全球1.5~2℃、中国国家自主减排承诺、碳中和气候目标)和污染治理情景(现行*策、强化*策和最佳可行技术),揭示了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未来中长期PM2.5空气质量改善路径。研究发现,在年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同时,持续实施清洁空气*策可使全国绝大部分地区PM2.5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然而,到年末端治理措施的减排潜力基本耗尽,保障我国绝大部分人群的PM2.5年均暴露水平(人体接触PM2.5的浓度)低于WHO指导值(10微克/立方米),需要通过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例如中国承诺的碳中和目标和全球1.5℃温控目标)降低源头排放,从根本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研究指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未来空气质量根本改善和保护公众健康的决定性作用。

该研究首次提出并量化评估了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未来中长期PM2.5空气质量改善路径,指出碳中和目标下的深度低碳能源转型是中国空气质量达到WHO指导值的必由之路。该研究基于自主研发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科学评估与决策支持平台CNCAP,首次构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中国-年中长期排放情景。

不同缓解气候变化路径下,、和年各行业空气污染物排放量

(图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