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空气污染是否影响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决策 [复制链接]

1#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空气污染治理工作,大家把视野聚焦在人民的健康水平或者劳动者的工作效率。经济金融领域有学者发现资本市场参与者也会受到空气污染的困扰,比如,证券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为什么证券市场参与者在不同的污染环境下会作出水平不同的表现?特别地,空气污染是否影响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如果有影响,其具体影响机制是什么?这不但是当事人关心的个人利益,更是关乎如何通过防范环境污染对资本市场参与者造成的负面影响来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和促进金融稳定的发展这一重要议题。“最好”的决策和“足够好”的决策证券投资者希望作出“最好”的选择,而证券分析师希望给出“最好”的建议。在空气污染的困扰下,证券投资者可能面临生理变化的复杂性、情绪紧张造成的决策压力以及他们自己的认知局限,因此可能作出了看似让自己满意的判断。这种令自己满意的判断或许“足够好”,但很难奢求这种在空气污染下所作的决策是“最好”的方案。我们自然而然地希望得到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投资者自我满足的判断是否“足够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由于信息的不充足,人们无法找到最优解,只能去找一个相对最好的解。经济学家习惯于从“理性”动机视角来考察投资者的行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解释,是认为投资者是为了达到自己的保值增值动机而有意识采取理性行动。这种有意识的行动是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的程度,决定了“最好”和“足够好”的距离有多远。中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让很多投资者心生快意,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让很多投资者情绪受到扰动。研究者们发现,在空气污染和证券投资决策交叠的情境下,“足够好”的投资决策并不容易达到。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是按照效用最大化来进行的决策,然而从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并不是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具体到证券投资而言,个人投资者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而证券分析师是矫正个人投资者的良师。正所谓“有其师必有其徒”,证券分析师和证券投资者决策的酝酿同样受到环境体验的影响,且不谈论“最好”的投资决策是否可以获得,哪怕是否能够形成“足够好”的投资决策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雾霾中的行为偏差:“无知”还是“有限理性”?“无知”和“有限理性”都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但很多人没有很好地加以区分,而是把两者混同起来、不加区分地使用。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有着根本的不同。“无知”源于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严重不足,从而表现为,谈及相关话题时的语言和处理相关话题时的行为,呈现完全非理性。相比之下,“有限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它具有理性的特征,但这种理性又是具有一定限制的。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证券分析师,很多都经历过复杂决策的考验和历练,也有着充分的信息来源。然而,在空气污染的笼罩中,这类高知群体如同受到某种思维的桎梏,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理性来处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此时,资本市场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可能源于对于决策过程的过度简化。然而,空气污染导致资本市场参与者的情感波动加大,致使大脑的信息获取懈怠、计算过程简化,从而可能诱发如下三种行为偏差。首先,雾霾中的“行为偏差”体现于不合理的处置效应。雾霾中的投资者,更倾向于稍有获利时就将持有的股票卖出,而把被套住的股票长期留下。众所周知,获利的股票通常会保持一段时间的上涨,如果在上涨初期就把它卖掉,会损失盈利;下跌的股票通常也会持续下跌,如果在刚开始下跌的时候将其卖出,可以减小损失。这一规律很早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空气污染却阻碍了投资者对既有规律的尊重和遵从,加剧了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处置效应偏差。其二,雾霾中的“行为偏差”体现于青睐抓人眼球的股票。研究者们发现,在空气污染的影响下,投资者青睐那些抓人眼球的股票,使股票价格持续向一个方向运动,远远偏离其正常价值。从理性模型的假设出发,投资者不应该受到其他人注意力的左右。但是在空气污染中,投资者有限注意力将受到更大影响,导致其更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