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青春
与大气“纠缠”20余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原创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收录于合集#照片里的青春23个
开栏的话
激扬青春梦,奋进新时代;不负青年志,赤心报国家。政协委员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在各自领域艰苦奋斗、奉献青春、建功立业,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委员用照片记录下了奋斗征程中的难忘瞬间,那是青春的回忆,也是时代的印记。为此,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推出《照片里的青春》专栏,采访政协委员或约请政协委员撰文、拍摄视频,通过老照片回忆青春故事,重温奋斗经历,以此激励年青一代,以奋斗之我,圆梦青春中国。
我的青春时代,与大气“纠缠”不断,而这段渊源,还得从北京的沙尘暴谈起。
20多年前,北京沙尘暴较为严重,我就想: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里除了让大家维持生命的氧气外,究竟还有哪些神秘的存在影响着人类和地球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不停在脑海里打转的问号,让我萌发了对大气化学的兴趣。
年,我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毕业后师从旅美归国教授庄国顺,在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开展了五年的大气化学研究硕博连读,在国内较早开始从事大气中的化学成分(气溶胶颗粒物、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监测研究。当时,我国对大气的监测站点非常少,使用的监测仪器设备基本都是美国热电公司生产的进口仪器,而彼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走完了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工业化发展过程带来的大气污染和碳排放问题,在大气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技术方面已经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已经正在着手开展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部署。
△年4月20日张兴赢博士期间在南海科学考察船上开展海洋大气颗粒物采样。
当时我们使用的监测颗粒物的仪器,采用了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采样器——一个很笨重的电机和采样头。为了采集不同的颗粒物,我们需要手动更换不同的采样头来分别采集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整个实验室只有一台导师从美国带回来的九级分层的采样器,颗粒物采样用的滤膜也基本上是从美国买回来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包括我们课题组在内的国内少数几个研究组已经未雨绸缪地开展了大气污染监测基础研究。
年博士毕业后,我加入中国气象局,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着手开展前沿的卫星遥感探测大气成分的研究工作。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全球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和大气臭氧含量的监测,开创了我国卫星大气成分监测的里程碑,并且利用这颗卫星对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进行了监测服务,因此被科研人员称之为“奥运星”,当时我还利用这颗卫星的气溶胶观测结果主笔撰写了关于北京大气污染状况的报告,由中国气象局报送国务院。
△年11月,张兴赢在北京大学谢义炳气象青年科技奖颁奖会上作关于卫星大气成分遥感挑战的报告。
年,日本成功发射全球第一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由于前期的积累,我成功申请成为该卫星的数据应用和验证的中方首席科学家,并且获得了国家自然学科基金项目的资助,在国内较早开展卫星对大气二氧化碳遥感探测研究,并且在年推动了科技部在重大专项中立项研制中国首颗碳卫星。
年后中国气象局又先后发射了风云三号B星、C星和D星,进一步优化卫星对气溶胶和臭氧的探测仪器精度。我还清晰地记得,年1月,当我国中东部出现雾霾围城现象时,政府和百姓都十分